当前页面:首页 >> 水乡旅游 >> 凤羽水乡 >> 水族节日
那条游到端节的鱼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这条鱼,也许在西周时就从睢水出发了,它伴着一群同样从睢水出发的人们,不知道游向哪里。秦汉的日月见证了他们在岭南地区的劳作,北宋的风儿吹拂他们朔都柳江而上的篷船,终于,在2010年10月27日这天,这条鱼游进了中国水族旅游文化节的活动现场——江面上一张渔网在数万人的眼前凌空抛落,银色的跳跃在渔网里闪现,这条鱼,完成了一个历史的定格。

今年的端节,一场大型水上实景演出《水歌大地》将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城港监码头弄得热闹非凡。秀丽的江面上很有些深秋的寒意,不由让观礼的人们束紧衣袖。远远地,江对岸畔水而建的舞台上,人影朦胧。著名主持人倪萍话语响起,有板有眼说都柳江从广西流到贵州、流到三都,无疑让沿江而上迁徙的人和鱼儿,都少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令江两岸数万观众莞尔一笑。

就是那个时刻,当群众演员摇桨从观众席慢慢划过,那条鱼在张网收网的时分,划亮了几万人的双眼,引来一阵欢呼和惊喜,以至于担任三都水族自治县发展顾问的龙永图都有些疑惑,是刻意安排的吗?不是刻意安排的啊?!

看罢水族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演出,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来到三洞乡水根村、达便村,体验水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端节。水根、达便两村,以潘姓、韦姓居多,按照古老惯例,为期七七四十九天的端节首先从这里开始。

十公里车程不一会就到了,震天的长号声、铜鼓声几乎掩盖了芦笙和人马的欢唱,迎面扑来。车远远地就不得不停下来,缓步进村,庄严的祭祖仪式开始了。可惜主祭司的水语无法听懂,但言语间他泛着泪光的老眼,似乎将我们带到了那条鱼儿远行开始的睢水之滨。祭桌上香烛升腾的烟氲中,置放于正中的黄色四个水书大字,像苏醒的鱼儿在我眼里慢慢游开,我的眼也慢慢潮湿了……一排寨佬居上座,相对的是一排贵宾席位,介绍中得知,有来自河南睢县的客人,那遥远的故乡,几千年时空变幻的永远都回不去的故乡啊,让今年这个欢庆物丰人和的端节有了更特别的意味。长条桌上,最显眼的还是鱼——鱼包韭菜,水家人的最爱。将鱼剖开洗尽,置入韭菜等,加入秘制香料、辣椒,稻草捆好后上屉蒸12小时,这道菜便做好了,入口香辣酥鲜。是古旧相传的家乡味?还是对波光粼粼的睢水的代代守望?

午后,瑟瑟秋风寒意更浓。刚收了稻谷的一方水田用绳子围成了赛场,来自四邻八乡的100名水族马尾绣高手在这里摆开了赛台。马尾绣是水族特有的,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有独特的制作技艺与方法。先取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再将这种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第三步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第四步再按照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比赛尚未开始,这些参赛妇女们面前摆放的各色绣品就吸引了三三两两的外地客人,同行的记者一口气就买了好几种绣片。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的摄影师们和各路记者纷纷抢镜,全然顾不了维持赛场秩序的吆喝。

一边是妇女们的比拼,一边则是男人们摩拳擦掌的赛马场。端坡上下,无数的人欢聚在一起,不时有冲天而起的爆竹临空炸响,点缀着节日的喜庆。几排鸟铳响过,赛马开始了。水族男儿是不用马鞍的,人和马儿在并不平整的马道上奋力争先,从人群面前飞驰而过,不时有人们差点来不及闪避的惊呼。寒意在欢呼雀跃中悄然退去,人声鼎沸之中,一个民族的欢喜场景从这个端坡开始向四周蔓延……

alt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