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三都县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促进群众增收为抓手,依托三都“水乡技工”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大力推进“四聚促四新”,全力打造培训基地+劳务输出新样板。2024年以来,训后“点对点”输出浙江、广东、江苏等省份就业800余人,县内就业450余人,进一步提高群众务工议价能力。
聚焦整合资源,顺势而为,创造劳务输出新条件。一是抢抓机遇做好基地建设。抢抓国家、省、州就业政策支持,广州黄埔对口帮扶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城南社区万人安置区建成集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服务、民工“驿站”等为一体的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布局为“1+2”(一个基地,两个中心),改变了过去培训地点分散、教学管理粗放、学习环境简陋的状况,将职业技能培训向集中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迈进,为深化劳务输出,源源不断输送技能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今年以来,基地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期1268人。二是紧盯规范做好主体遴选。按照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对管理松散、投诉较多、师资力量薄弱、2023年年审非优秀(省内州外)等培训机构进行清除(共清除3家),最终遴选5家机构作为三都县职业技能定点培训主体。下发职业技能培训摸排通知,由各村(社区)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包保网格等力量入户广泛宣传职业培训政策,全面摸排群众培训意愿并分类建立台账,根据摸排结果,将培训合理分配至对应的培训机构进行承接,因人而异开展培训,全面提升培训质量。
聚焦市场需求,创新模式,激发劳务输出新动能。一是市场化运作基地。创新“培训基地+公司”管理模式,由县国有人力资源公司对三都“水乡技工”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全力做好组织动员、规范培训、考试取证、集中输出、跟踪回访等“一条龙”“链条式”“全方位”服务,让每一位学员都感受到舒适、便捷、高效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通过培训有600余人获得“双证”(职业技能等级证、特种作业操作证),大大提升了劳动者务工议价能力。二是延伸开展省外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立足本地培训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行动,以基地为平台,聚焦市场培训需求,积极到东部地区开展省外务工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全面满足群众就业需求,同时定期邀请东部地区优质企业到基地开展指导、交流、招工等活动,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延伸服务内容。截至目前,三都县在浙江湖州为省外务工人员开展技能培训2期102人。
聚焦以岗定培,精准推送,提升劳务输出新质效。一是加大技能人才劳务输出。依托两个“稳岗中心”(上海稳岗服务中心和广东稳岗服务中心),积极与浙江、广东、江苏等人社部门、人力资源公司、大型企业等开展合作,广泛收集省外企业用工岗位信息,按照“企业所需,我们所能”,全方位开展“订单式”“定岗式”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先后有浙江路帆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焊工)、浙江洁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工)等20余家省外企业到基地招人选。二是加大县内企业用工保障。结合三都县内森工产业、风电产业等用工情况,广泛收集就业岗位,从“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问题,有针对性组织开展焊工、叉车司机等培训,按照“成熟一批,输送一批”的要求,精准做好输送,全力为县内企业留好人。今年以来共推荐80余人到龙辰电力、群山木业、昇家智能家居等县内企业就近就业。
聚焦群众关切,做优服务,展现劳务输出新作为。一是围绕群众身边事做优服务。紧盯“群众身边事、群众急盼事”,在基地服务大厅赋能就业创业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报名登记、社会保险查询办理、训后就业岗位推荐、就业跟踪回访等功能,全面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依托“1+8+105+N”蛛网式劳务服务体系,通过国有凤羽人力资源公司,带头能人等,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实施有组织劳务输出,解决群众就业难、出行难等问题,帮助群众实现从“家门口”到“务工地”的无缝衔接。今年以来,基地先后接待省州调研组、兄弟县(市)考察团、各类现场观摩会等23批次,对基地运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二是围绕群众宣传动员做优服务。在基地门口建设广场,设置宣传栏,将每期培训工种对应的用工企业信息张贴,方便群众了解联系,并将训后优秀技术能手的务工场景和薪资待遇做成宣传海报,激励群众主动学习技能。将技能培训学习场景通过在线直播、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方式向群众宣传,向社会传播,鼓励更多农村群众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榜样力量,共带动群众参加培训300余人、到东部地区就业180余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