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项目谋划申报,夯实“赈”的基础。一是深刻理解政策导向。召开全县项目谋划会,对以工代赈政策及投向进行讲解,紧扣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理清政策支持项目类型、投资、前期手续完成情况等,确保政策理解到位。二是精准谋划申报项目。通过实地调研、群众座谈等方式摸清群众需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坚持“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谋划什么”,聚焦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和产业发展瓶颈,结合三都茶、葡萄产业、A级景区等优势,优先实施“既补短板、又促就业”的项目,谋划申报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2025年申报通过评审的以工代赈项目8个,总投资5034.13万元,涵盖水利、交通、乡村旅游等领域。三是积极向上对接争取。带上较为成熟的以工代赈项目,常态化跑省、跑州对接汇报争取,直接对接具体负责的处长、科长、具体人员,获取上级最新政策动向和上级领导对项目的修改完善意见建议,并及时完成项目资料,确保项目申报成功率。
二、强化项目建设管理,提升“赈”的质效。在实施方案及批复、施工合同等前期要素中明确以工代赈项目对吸纳当地群众务工就业提出明确要求,在工程服务合同中与施工单位约定相关责任义务。并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吸引当地群众务工,重点吸纳脱贫户、监测户等群体,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充分利用项目施工场地、机械设备等,采取“培训+上岗”等方式,对项目务工劳动者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帮助参与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三、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放大“赈”的效益。在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或“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等综合赈济模式,由镇(街道)、基地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可落地实施的协议,确保利益联结机制生效。严格执行“劳务报酬占比不低于中央资金30%”的要求开展劳务发放,今年通过的8个项目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694.43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