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在增加森林资源、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巩固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果过程中,诸多问题逐渐显现。为更好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2〕191号)进一步巩固好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果,结合我县实际浅谈以下几点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补助政策难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一是补助标准偏低。当前新一轮退耕还林现金补助期限延长5年,补助标准为每亩500元,每年每亩100元;随着物价上涨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当前补助标准偏低,在家务农人口急剧减少,导致农户参与积极性下降。二是退耕树种无差别补助。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期间,我县为打造黄桃产业,种植大量经果林,但由于管护技术等原因,成效不佳,后期大部分群众已改种其他树种。经果林相较其他林种需要投入更多劳力和资金,在无区别补助政策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积极性。
(二)地类限制条件在基层落地难度大。一是可实施巩固区域受限。受到“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政策的影响,因前期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政策的理解有偏差,以及技术层面的不足,部分工程图斑存在占用基本农田或25度以下的坡耕地,导致不能纳入退耕还林巩固项目。二是图斑分散难以实施。由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要求在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各年度工程分散,不集中连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项目难度大。
(三)维持和提升退耕还林成效面临较大压力。一方面,后期管护投入不足。退耕还林项目完成后,后续管护工作至关重要的,包括抚育、施肥、病虫害防治、防火等。但目前缺乏稳定的管护资金来源,地方财政压力大,难以投入足够资金用于日常管护。此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缺乏管护导致林木成活率低、生长不良,影响退耕还林成效。另一方面,产业发展滞后。如我县发展的黄桃和麻竹产业等,生态效益突出但经济效益不足。同时,产业链条不完善,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低,难以形成稳定的产业收益,无法有效带动农户增收,不利于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期巩固。
二、建议
(一)优化补助政策,提高各方积极性。一是提高补助标准。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劳动力成本、土地产出效益等因素,建立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当提高生态林和经济林的补助金额,尤其是增加对经济林后期管护的补助,确保农户在退耕后收入不降低,提高参与积极性。同时,加强对资金发放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资金截留、挪用等问题发生。二是实施差别化补助标准。针对经果林和用材林根据后期管护需求,适当调整补助标准,实行差异化补助。
(二)完善地类认定机制,确保政策落地。一是优化土地资源。全面评估土地资源,综合考虑生态、农业、建设等多方面需求,科学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不影响其他重要用地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对已经实施退耕还林成效较好的地块对土地性质进行优化。二是分类施策。针对集中连片生态效益明显突出区域,采取加大后续管护资金和政策的投入。
(三)强化后期管护,提升退耕还林成效。一是加大管护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管护资金投入机制,除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退耕还林后期管护,并合理安排管护资金,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结合我县的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布局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如茶、钩藤、精品水果等经济林产业,以及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产业。加大对后续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引入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