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有“刺绣艺术中的活化石”的美誉。近年来,三都县中和镇雪花湖社区充分挖掘水族非遗文化,在做好传承工作的同时,吸引多家企业入驻,不仅扩大了水族非遗的品牌效应,也拓宽了搬迁群众就业渠道,让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在三都县中和镇雪花湖社区马尾绣车间,织布机和印花机不停运转。工人们正熟练地取布、裁剪,完成马尾绣产品的各道工序。
社区的马尾绣一条街集聚了19家非遗公司工坊,韦应丽经营的是其中最大、最早的一家。从刚开始的小作坊到销售额达300多万元,她的企业不断壮大。在企业展厅,陈列了各类马尾绣产品。韦应丽告诉记者,如何将非遗与时尚融合,是她目前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们将水族马尾绣元素植入到饰品、香包、扇子等物品上,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实现马尾绣价值最大化,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结合非遗文化,在传统工艺上创新,融入更多现代化元素,开发更多的文创产品。结合网络优势开启“非遗+直播+电商”的模式,拓宽品牌销售渠道。规范制作标准,提升产品质量,进一步擦亮马尾绣名片。”应丽马尾绣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韦应丽说。
韦应丽介绍,过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尾绣存在产业规模小、市场化不足、产品类型单一等问题。当地对产业进一步分析后,在继续加强技艺传承的同时,引导绣娘在绣法工艺、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对接市场需求。现在,韦应丽的公司与广州、江苏、北京等地大力开展合作,销往广东的产品年销售额就达300多万元。
在韦应丽的带动下,雪花湖社区加入绣娘队伍的搬迁群众越来越多,当中不少成为新的产业带头人,水族马尾绣传承人潘懈就是其中之一。这几天,她正忙着带绣娘们赶制刚接到的订单。
“我把我们社区里的绣娘聚起来,跟我一起做马尾绣,一起创业一起赚钱,目前我接到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大量的订单,现在有一百二十多个绣娘跟我一起绣马尾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代表性传承人潘懈说。
“我在这里上班两年多了,离家近,带小孩也方便,工资我感觉也满意,非常好。”三都县中和镇雪花湖社区务工群众杨秀霞说。
依托马尾绣,三都县在雪花湖社区打造了“马尾绣一条街”,并采取“三免两减半”(前三年免租金,后两年租金减半)方式先后引进多家马尾绣公司,带动社区和周边村2000余名绣娘实现就业,绣娘们通过马尾绣技艺,在飞针走线中,让指尖开出了“致富花”。
“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持续用好搬迁社区资源,鼓励能人、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借助我们水族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在走好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的同时,不断彰显为人民服务的本色,擦亮乡村振兴的底色。”三都县中和镇雪花湖社区村级指挥长卿钦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