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期,贵州三都阳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荣获 “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称号,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企业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突出贡献的肯定,更是其以 “产业融合+文化传承+共同富裕” 模式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动注脚。
以产业为纽带,织密民族团结 “经济圈”
走进位于三都县大河镇红光村的这家企业,80亩的厂区内,茶香与民族团结的暖流交织,一幅各族群众携手奋进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们立足三都多民族聚居的实际,始终把民族团结融入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让各族群众都能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贵州三都阳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实接受采访时,言语间满是对民族团结与产业共兴的笃定。
为带动更多茶农发展,该公司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民族团结经济圈,通过跨县域收购茶青,形成了辐射5000亩茶园的产业网络。“这些茶园涉及水族、苗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的茶农,去年仅茶青收购一项,就帮助各族茶农户均增收1850元。” 王实说,看到各族茶农捧着增收的 “茶金” 露出笑容,更加坚定了企业以产业促团结的决心。
在企业内部,30余名员工涵盖水族、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大家在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岗位上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我们和王总一起搞研发、抓生产,就像一家人一样,有困难一起帮,有技术一起学。” 员工陈华夏负责茶叶加工环节,他告诉记者,公司还与贵州茶科院共建了博士工作站,专门培养本土技术人才,目前已培养12名,其中少数民族占比达75%。
以文化为内核,打造民族特色 “产业链”
“三都的民族文化是宝,我们要把水族马尾绣、水书这些特色文化融入茶产业,让茶品既有‘茶香’,又有‘民族味’。” 王实深知,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也是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基于此,公司创新推出 “茶+非遗” 融合模式,挖掘水族马尾绣纹样、水书文字等文化符号,将其巧妙融入产品设计中,开发出紧压牡丹白茶、水书纪念茶饼等8大系列文创茶品。“这些文创茶品一推出就很受欢迎,不仅卖出了好价钱,还让更多人了解了我们水族的文化。” 负责产品销售的苗族员工莫全爽说,每次向客户介绍产品上的水书文字和马尾绣图案时,她都格外自豪。
依托 “贵州村马” 文旅IP,公司还打造了茶园观光、茶艺体验等特色项目,每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游客来茶园不仅能品茶、采茶,还能体验水族刺绣、学习水书文化,很多游客都夸我们这里的茶旅融合项目有特色。”莫全爽介绍,茶旅项目还带动了周边6个村寨发展农家乐、民宿等配套产业,形成了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茶旅融合经济带,让更多各族群众分享到文旅发展的红利。
以科技为支撑,筑牢共同富裕 “奠基石”
“要让民族团结的成果更稳固,必须靠科技提升产业竞争力,让产业可持续发展。” 王实表示,公司始终坚持科技驱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
走进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成的西南首个老白茶智能仓储中心,智能化设备有序运转,通过区块链技术,每一款茶叶的种植、加工、仓储信息都可实时溯源。“有了这个智能仓储和溯源系统,客户买得放心,我们卖得也安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 负责仓储管理的员工陆艳梅说。
此外,公司自主研发的清洁化生产线使生产效率提升40%,年加工能力达800吨;通过ISO22000质量认证体系,建立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控网络,产品合格率保持99.8%以上。2024年,公司实现产值2420万元,税收贡献同比增长28%。
以共享为目标,绘就乡村振兴 “新图景”
“企业发展了,不能忘了乡亲们。我们要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更多各族群众参与进来,一起实现共同富裕。” 王实的话,道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公司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200余户茶农提供标准化种植培训,推广生态茶园管理技术,帮助茶农提升茶叶品质和产量。“公司经常派技术员来我们茶园指导,教我们怎么施肥、怎么防治病虫害,现在我们的茶叶质量好了,收购价也高了。”大河镇茶农潘显贵说,去年他家茶园收入比往年增加了近2万元。
展望未来,王实表示,公司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造集生产加工、文化展示、研学体验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力争到年底带动就业突破100人,综合产值突破3000万元以上,努力成为三都县乃至黔南州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产业发展的沃土上常开不败,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