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巩固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六个一律”和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专项执法力度,严格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和退捕工作,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从而让三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着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抓好国家级、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和专项整治工作,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监督,定期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及时发现涉及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狠抓排查整改,完成率100%。突出抓好林业生态保护与管理,发布了三都水族自治县总林长令,高位推动林长制工作开展,以实际行动践行守好绿水青山。“十四五”期间,全县新增营造林4.3万亩,森林面积达251.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47%,位居全省前列,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20平方公里,划定自然保护区面积25150.01公顷。
二是坚持科学治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积极争取资金强化薄弱环节治理,围绕都柳江流域、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柳江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谋划项目,“十三五”以来省生态环境厅共支持三都县污染防治资金1.67亿元,都柳江流域锑污染等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得到治理,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都柳江流域水质达标率、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稳定在100%,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由90.9%提升至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7.19%(住建)和98.22%(水务)。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固体废物治理、农村环境治理“五大标志性战役”,2024年,县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县城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位列全省88个县(市)第2位、监测断面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土壤安全利用率达100%、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全覆盖”、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聚焦聚力美丽乡村建设,争取到省州专项资金1480余万元用于实施普安镇、中和镇等9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各类处理设施148套,受益农户730余户,受益人口2900余人,有效提升了全县乡村发展新面貌。
三是立足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立足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借助粤黔东西部协作“东风”,巧搭供、产、销“桥梁”,奋力谱写“黔货出山”新篇章。大力发展了葡萄、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乡村特色产业。其中全县种植毛尖茶、白茶等品种面积共10.84万亩、投产面积10.2万亩、总产值4.12亿元,葡萄总产量11.5万吨、总产值达3.92亿元,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已成为三都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做好“水”文章,用好水生态资源,强化政府牵线搭桥,大力扶持企业发展,让“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水家娃山泉水远销粤港澳大湾区,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致富水,目前全年产量可达1440万件,约34560万瓶,年产值可达1亿元。围绕“两山”理念,着力解锁“生态密码”,把山水林田的美好画卷转化成“美丽经济”,先行先试探索林业碳票交易,探索“林业碳票+生态司法”模式,成功实现贵州省林业碳票首单交易,“林业碳票”变“钱票”,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盘活三都森林资源,让三都2.23万亩净化的空气变成可流通的资产。2022年,黔南州林业局向三都发放首张林业碳票,实现黔南州首张林业碳票作为交易、质押、兑现等权能的收益凭证,获得授信300万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得到有力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