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县“四化”教育让每一个特殊孩子焕发独特光彩

发布时间: 字体:

三都县特殊教育始终秉承“一切为了残疾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为宗旨,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通过“四化”教育,努力实现特殊孩子缺陷补偿、自理与自立,让每一个特殊孩子都焕发独特光彩。

加强个性化教育,由知识本位向以生为本转变。遵循个体差异,个别需求,实施“一人一案”个别化教育。根据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的“四好”指标评估学生掌握技能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针对性开展“保姆式”个体化教学和康复训练。目前,已有50名特殊学生通过个体化教学和康复训练,很好地融入了社会。学校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理念,为每个孩子创造人生出彩机会,充分挖掘地区民族文化特色,创设打磨水族马尾绣、学生手工等特色课程品牌,指导学生创作马尾绣、丝网花、藤篮编制、小挂件等4000余件精美作品,在“助残日”义卖活动中和贵州“村马”文旅展销中,收益8万多元,极大增强了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自信心。

加强情境化教育,由课堂教育向社会实践转变。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沟通技巧和生活自理能力,学校紧跟实际需求和学生发展,精心编写了《家政实践》《就医指南》《超市购物攻略》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充分利用理论授课、模拟超市、模拟公交站点、模拟医院、模拟家政室等多种仿真场景,实施个性化的一对一模拟训练,并每周组织学生外出参与购物、乘车、就医等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技能、沟通艺术和生活自理能力。每年,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达4400人次,通过模拟场景训练与实际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的综合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县特校共有310余名学生在情境化教育的熏陶下,潜能得以激发,未来得以塑造。例如,韦汉军、潘菊英等14名学生通过经营超市(小卖部),成功实现了自主创业和就业。

   加强补偿化教育,由养护照顾向专业专才转变。通过医疗康复和教育补偿相结合,对特殊孩子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干预,设计符合其学习特点需要的教育计划、教学策略以及课程规划,通过“生活课程+基础课程”“生活技能+劳动生产技能”等教育方式,识别和开发特殊孩子优势智能,充分发掘其自身特别优势进行专业训练,培养身残志坚好少年。吴红虾同学参加黔南州2024年“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技能大赛”手语比赛,荣获二等奖;韦兰菊参加2024年贵州省第九届少儿手绘地图大赛13至15岁组,荣获一等奖;三都县特殊学校学生参加黔南州“同心并进·情满黔南”暨2024年残疾人艺术汇演荣获一、二等奖等。

加强融合化教育,由单一授教向多元发展转变。特殊学校老校区占地面积4477平方米,建筑面积3084平方米,由于场地狭小,学校只有教室无康复功能室,无法开展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为了让特殊孩子接受到更好的康复治疗和特殊教育服务,我们毗邻县医院新址,实施县特校迁建项目(新特殊学校占地10767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546平方米),为特殊儿童打造“康教一体、医教融合”服务驿站,2024年11月,县特殊学校成功搬迁新校区。在这里,特殊儿童不仅享受到优质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服务,同时也减少了因跨地区就医带来的额外医疗开销,有效缓解了家长的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