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规划调整方案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定不移地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省委“主基调主战略”和“两大战略行动”,围绕县委提出的“一个总目标、两个总要求,立足三个定位,狠抓四个创建,突出五大重点,实施六个统筹,打造七大平台”的总体思路,善用“五种思维”建好“五个三都”,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支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带动、两个大会战、脱贫攻坚“五大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培植后发优势,着力弯道取直,奋力后发赶超,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攻坚战,着力创建平安、法治、效率和文明三都,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以上,第二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7%以上,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1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35000元以上;财政总收入8亿元,公共财政收入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力争完成280亿元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力争达到27亿元以上。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万人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降低值完成省州下达指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的村庄达到65%以上。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调整
(一)土地利用战略调整
1、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合理布局生态用地,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优先安排布局生态屏障用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自然生态空间,统筹安排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全力打造“世界水族文化和水生态文明之都” 、“国家生态文化旅游之都”。
2、实施山地高效农业大提升战略,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合理布局农业发展空间,形成北菜、果、茶,南粮、油、草、菜、果、茶,东果、畜、茶立体种养植格局,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力度,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的稳定、质量逐步提高。
3、实施民族文化旅游大发展战略,保障全域旅游发展必要用地。保障“一廊两城三线五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把三都打造成贵州南部的重要旅游窗口、全域旅游示范区。
4、实施工业经济大突破、山区民族特色城镇大提速、基础设施大改善战略,保障科学发展必要用地。按照“一城、两带、四片区”的总体格局推进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优化城镇和工业用地布局,保障科学发展必要的工业用地、城镇用地以及交通水利、民生等基础设施用地,保障木材加工、九阡酒、建材、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用地。
5、节约集约用地,构建资源节约型用地格局。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加快用地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
按照州调整下达指标,确定规划调整后2020年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如下:
1、耕地保有量:由现行规划的29708公顷调整为32037公顷,增加2329公顷。
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由现行规划的26002公顷调整为24472公顷,减少1530公顷。
3、园地:由现行规划的2024公顷保持不变。
4、林地:由现行规划的150000公顷调整为155000公顷,增加5000公顷。
5、牧草地:由现行规划的25408.93公顷调整为980公顷,净减24428.93公顷。根据2014年变更数据,牧草地仅有1022.06公顷,在规划期间不能完成原有规划任务,核减牧草地目标。
6、建设用地总规模:由现行规划的4501.17公顷调整为4152公顷,净减349.17公顷。
7、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3042.7公顷调整为3170.13公顷,净增127.43公顷。
8、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832.58公顷调整为925.38公顷,净增92.80公顷。
9、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1458.47公顷调整为981.87公顷,净减476.6公顷。
10、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1815.17公顷调整为1466公顷,净减349.17公顷。
11、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1008.01公顷调整为728.67公顷,净减279.34公顷。
12、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633.61公顷调整为617.44公顷,净减16.17公顷。
13、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由现行规划的766.94公顷调整为882.59公顷,净增115.65公顷。
14、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由现行规划的101平方米/人调整为148平方米/人。
15、亿元GDP耗地量:保持现行规划的215公顷/亿元不变。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依据规划目标,以全县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先布局土地生态屏障用地,突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保护好河流、湖泊、山峦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用地,统筹兼顾,以土地供给引导土地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引导人口、产业和要素合理流动。
(一)农用地
2014年农用地200853.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53%。到2020年,林地和园地增加,其它农用地、牧草地、耕地减少,农用地净增2116.29公顷,增加到202969.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85.42%。
1、耕地:2014年耕地33148.78公顷,土地垦殖率13.95%;到2020年,因大于25°以上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占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耕地减少1111.78公顷,减少到32037公顷,土地垦殖率减少到13.48%。
2、园地:2014年园地1959.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2%;到2020年,因25°以上耕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园地增加64.02公顷,增加到20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0.85%。
3、林地: 2014年林地151458.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74%;到2020年,因25°以上耕地退耕和荒山荒坡植树造林等,林地增加3541.01公顷,增加到155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65.23%。
4、牧草地: 2014年牧草地1022.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3%;到2020年,建设占用和自然毁坏,减少42.06公顷,减少到9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0.41%。
5、其它农用地: 2014年其他农用地13263.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58%;到2020年,其他农用地中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用地有所增加,因生态退耕、土地整治田坎归并等,田坎面积减少,其他农用地净减334.9公顷,其他农用地减少到12928.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44%。
(二)建设用地
规划期内,建设用地净增 539.37公顷,由2014年的3612.63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4152公顷,比重由2014年的1.52%增加到2020年的1.75%。
1、城乡建设用地:净增182.32公顷,由2014年的2987.81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3170.13公顷,比重由2014年的1.25%增加到2020年的1.33%。其中,城镇工矿用地净增153.31公顷,由2014年的772.07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925.38公顷,比重由2014年的0.32%增加到2020年的0.39%;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增29.01公顷,由2014年的2215.74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2244.75公顷,比重由2014年的0.93%增加到0.94%。
2、交通水利用地:净增346公顷,由2014年的608.98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954.98公顷,比重由2014年的0.26%增加到2020年的0.4%。其中,交通运输用地净增248公顷,由2014年的547.11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795.11公顷,比重由2014年的0.23%增加到2020年的0.33%;水利设施用地净增98公顷,由2014年的61.87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 159.87公顷,比重由2014年的0.03%增加到2020年的0.07%。
3、其他建设用地:净增11.05公顷,由2014年的15.84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26.89公顷,比重保持2014年的0.01%不变。
(三)其他土地
规划期内,其他土地净减2655.66公顷,由2014年的33153.88公顷减少到2020年的30498.22公顷,比重由2014年的13.95%减少到2020年的12.83%。其中,水域净增251.59公顷,由2014年的2032.6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2284.02公顷,比重由2014年的0.86%增加到2020年的0.96%;自然保留地净减2907.08公顷,由2014年的31121.28公顷减少到2020年的28214.2公顷,比重由2014年的13.1%减少到2020年的11.87%。
第四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一)优先保障基础性生态用地
按照构建完整生态网络,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地、天然湿地、滩涂、沼泽、乡土生物栖息地等生态环境敏感区,严格限制蓄滞洪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的土地利用,结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建设,优先保障和优化基础性生态用地。
规划期间,将重要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蓄滞洪区、天然湿地划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将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尧人圣山、圣诞崖景区、中国水族文化风情谷、卯文化风情园景区等划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严格控制非农建设活动。
在保证耕地保有量的前提下,尽量将大于25度以上区域建设为生态用地,到2020年,全县合计安排林地、园地、牧草地等基础性生态用地15800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6.49%,绝大部分为林地,能保证构建完整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需要。规划园地主要分布三合、普安为中心的农业发达区和周覃、九阡为中心的低热河谷农业区。规划林地,主要分布在县域东北部的都江镇,中东部的中和镇等。规划牧草地分布在中和镇和周覃镇。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持耕地与基本农田稳定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在全县大部分区域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的前提下,构筑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航灯,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唱好“大山歌”,打好“特色牌”,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合理布局农业发展空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北菜、果、茶;南粮、油、草、菜、果、茶;东果、畜、茶立体种养植格局。以普安镇为中心,种植葡萄;以老王山一带为中心,从大河镇向中和、九阡和都江等镇扩展,种植茶叶;以中和镇为中心,种植药材;大力发展脐橙、时令季节水果,全县新建及改造精品水果种植基地;以周覃珠三角蔬菜保供基地为中心,种植蔬菜。
加快推进农业园区发展。推进交梨山地生态水晶葡萄产业示范园区、周覃供港粤蔬菜产业示范园区、九阡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大河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中和果蔬产业示范园区、都江林畜产业示范园区和三合观光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七大农业园区建设,实现集约化发展。
打造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在原有培育单项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水晶葡萄、九阡白茶、丰乐毛尖、都江椪柑、九阡李、周覃蔬菜、大米、韭菜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重点打造水晶葡萄之乡、生态鸽之乡等,形成“一镇一品”,创造明星企业和品牌产品。
规划耕地和基本农田主要集中在大河镇、普安镇、中和镇、周覃镇等地势平坦、坝子相对较多的区域内。
(三)优化城镇工矿用地布局,适度增加城镇工矿用地
1、实施山区民族特色城镇大提速战略,按照“一城、两带、四片区”的总体格局推进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一城”即县城中心城区,以万户水寨、水族风情街、猴场新区、湘企物流中心为重要支撑的核心区域,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两带”即都柳江生态旅游带和沿S206城镇发展带,都柳江生态旅游带依托都柳江风景区、沿线旅游景区景点及产业资源,推进形成集文化、生态、产业、航运、水电于一体的区域城镇发展带;沿S206城镇发展带,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以沿线园区和小城镇为依托,着力打造特色城镇发展带;“四片区”即由县城中心城区、普安镇、大河镇组成的西北部综合发展片区,都江镇东部生态发展片区,中和镇中部生态工业发展片区,由周覃镇和九阡镇构成的南部特色产业发展片区。
2、做靓县城。围绕“小、巧、闲、散、秀”五字诀,按照50年不落后、10万人规模打造县城,一是加快旧城改造,依托都柳江自西向东穿城而过的优势,在老城区改造的基础上,城市建设重点向都柳江两岸扩容,扎实推进中营、萝卜寨、莫家寨、三郎、麻光、猴场等六大片区棚户区改造,大力推进县府西路、植物油厂片区、老公安局片区、县供销社片区、县人造纤维板厂片区等旧城改造,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二是加快新区开发,围绕猴场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重点推进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城区主干路网全部拉通,大力推进北出口片区、城南片区开发,加快腾龙世纪、亿丰国际商贸城、大塘汽车城、港龙国际、水都传说、鑫海财富广场、华洲国际、贵州湘企七十二行、香港名都、鸿运物流商贸等项目建设。
3、做特色中心城镇。围绕“产城互动,以城促产、以产促城、产城一体”,把七个镇(街道)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城镇。依托全县核心区位和较好的基础条件,把三合办事处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依托千年府城和都柳江风景名胜区,把都江镇打造成为民族文化和生态观光区;依托水书、马尾绣、端节等三个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中和镇打造成为世界唯一水族部落;依托五千亩大坝及区位优势,把周覃镇打造成为三都的新城区;依托卯文化资源,把九阡镇打造成为民族文化旅游区;依托贵广快速铁路三都站,把普安镇打造成为高铁新城;依托现代农业、都柳江源头、综合交通等优势,把大河镇打造成为三都重要的经济开发区。
4、实施工业经济大突破战略,优化和提升园区布局建设水平。推进形成“一区四园”工业发展格局。“一区”即中和生态工业园区,属综合性生态工业发展区;“四园”即三合林产品加工产业园、大河经济开发区、周覃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九阡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优先启动中和生态工业园区,着力推进大河经济开发区、周覃新区建设、九阡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
5、提升现有工业水平,培育发展特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巫不香猪、茶叶、水晶葡萄和辣椒等特产和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大力提升“九阡酒”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延长林产加工链条。大力发展水族马尾绣、水族服饰、牛角雕等水族文化旅游商品,矿泉水、天然泉水等引用水产品。培育发展三都水族啤酒、葡萄酒等新产业,着力发展茶叶、果蔬、健康医药产品加工,做强做大水药、苗药。加快推进三都中电九阡风电场一、二期,中国大唐集团都江风电场一、二期等风电场建设,扎实推进生物质能和光伏发电。
(四)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
1、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必要用地。围绕“531”新农村建设,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促进自然村落适度撤并。重点保障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必需的建设用地,支持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2、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禁止超标准占地建房,逐步解决现有住宅用地超标准问题。农民新建住宅应优先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其他土地。
(五)协调安排交通水利及旅游基础设施用地
1、优化交通运输用地配置。加快构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推进“五横三纵、三高一快”的道路交通骨架网络建设,形成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主的大动脉;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道提级改造,建成三都至荔波高速、余庆至安龙高速三都段、荔波至榕江高速公路,完成三都-大河-猴场-水龙-塘州-廷牌-独山基长、三都经猴场至普安城市快速干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县域公路提等升级。
2、科学安排水利设施用地。重点建设鸭寨水库、拉古纳水库、水平水库、甲照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力争将坝街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列入省和国家“十三五”重点工程,继续开展都柳江干流及支流河道治理,加快农田水利及灌溉配套工程和“五小”工程为主的水利工程建设,着力完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
3、保障旅游基础设施用地。以打造成水族文化旅游发展创新示范区、贵州南部的重要旅游窗口、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形成“一廊两城三线五景区”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围绕百里水寨、千神部落、水族圣山以及“空中旅游”等筹划建设一批项目。重点打好“水族马尾绣”、“水书习俗”、“水族端节”、“水族剪纸”等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字招牌,打造“三都水族国际旅游城市”,推出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尧人圣山、圣诞崖、中国水族文化风情谷、卯文化风情园、姑鲁水族风情寨、梦幻打鱼谷、中国西部赛马城、奥体中心等一批精品景区。
第五节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
依据现行规划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结合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布局和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形成调整后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一)允许建设区
由现行规划的3042.7公顷调整为3170.13公顷,增加127.43公顷,重点分布在各集镇节点、工业园区内。
(二)有条件建设区
由现行规划的880.94公顷调整为8606.3公顷,增加7725.36公顷,重点分布在三合街道、周覃镇、大河镇普安镇等乡镇。
(三)限制建设区
由现行规划的230209.85公顷调整为220980.97公顷,减少9228.88公顷,各乡镇均有分布。
(四)禁止建设区
由现行规划的3486.67公顷调整为4862.76公顷,增加1376.09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和、九阡、周覃等乡镇。
第六节 土地用途分区的调整
依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结合全县各类用地规划布局和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形成调整后的土地用途分区。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全县基本农田调核减1530公顷,减少到244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3%。基本农田保护区由现行规划的37072.09公顷调整为35069.72公顷,减少2002.37公顷,调整后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4.76%,主要分布在普安、大河、周覃、中和等乡镇。
(二)一般农地区
由现行规划的9210.78公顷调整为10805.39公顷,增加1594.61公顷,各乡镇均有分布。
(三)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由现行规划的2726.83公顷调整为2765.09公顷,增加38.26公顷,主要分布在三合街道、大河镇、九阡镇等重点小城镇。
(四)独立工矿区
由现行规划的315.87公顷调整为405.04,减少89.17公顷,主要分布在三都县的周覃镇矿产资源相对集中的乡镇。
(五)风景旅游用地区
由现行规划的330.80公顷调整为1464.73公顷,增加1133.93公顷,包括都柳江等风景名胜区,主要涉及都江镇、普安镇、三合街道、中和镇等乡镇。
(六)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由现行规划的60.15公顷调整为1436.24公顷,增加1376.09公顷。主要包括重要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等,分布在普安镇、都江镇等乡镇。
(七)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保持现行规划的3426.52公顷不变。全县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区域为雪花洞仙人桥、中和瀑布、周覃镇三江瀑布、九阡镇石板寨,主要分布在中和、九阡、周覃等乡镇。
(八)林业用地区
由现行规划的150211.3公顷调整为153933.31公顷,增加3722.01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和、九阡、周覃、普安、都江等乡镇。
(九)牧业用地区
由现行规划的1024.20公顷调整为1055.15公顷,增加30.95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