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公报 >> 2018年 >> 2018年第3期 >> 三府办发
关于印发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各镇人民政府、三合街道办事处,县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州直驻县各单位:

《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已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829

 

 

 

 

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保护民族特色村寨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我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自信自强,苦干快赶的新时代三都精神,立足“远古水族,灵绣三都”形象定位,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为核心,坚持政府推动、专家协助、村民参与,对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再生、展示和推广,抓好民族文化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突出民族村寨文人、文史和文物保护,突出民族村寨风貌、风俗和风物保护,保持民族村寨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留住文化的根、守住民族的魂。强力推进“旅游引爆”工程和“农村富美”工程,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培育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把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成世居民族的美好家园,打造成城里人回归自然、追忆乡愁的理想地。

(二)工作目标。通过县、镇(街道)、村寨(社区)三级联动和社会广泛参与,用3年时间,使优选的民族村寨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明显改善,特色优势产业更加兴旺,传统古物民居合理保护,民族文化得到永续传承,村寨保护发展能力提升,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村民生活更加幸福,民族团结更加牢固,实现民族村寨美起来、强起来、富起来。

 

 

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年度目标

类别

时间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中国传统村落

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

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

2018

7

22

1

3

1

2019

0

0

1

0

1

2020

0

0

1

0

1

共计

7

22

3

3

3

二、主要任务

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合力推进以下“八大工程”。

(一)文化传承人保护工程。1.开展乡土文化传承人普查、评审命名活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普查、调查活动,发现对村史、村事了解的老人,对热爱民风民俗的艺人、有特殊技能的匠人、世代相传的歌师、药师、乐师、厨师等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走访、调查,发现一批当地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传承人,并通过申报、评审、公布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适当传承活动经费补助,扶持帮助建立传承人工作室(坊),鼓励传承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活动。2.开展文化传承人培训活动。启动实施民族工艺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绣娘、歌师、芦笙师、匠人等文化传承人培训并命名一批工艺大师。重点培养扶持水族马尾绣、苗族蜡染、布依族土花布、民族银饰、水书习俗、水族牛角雕、水族豆浆染、水族剪纸等传统技艺及其传承人。(牵头单位:县文化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妇联,各镇人民政府、三合街道办事处)

(二)历史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工程。1.开展村史溯源整理专项行动。组织专家学者、当地文化传承人和村民共同参与,通过整理口述史、关键人物访谈、收集村内外文史资料,理清村寨历史渊源和人文故事。2.开展活态文化传承和静态文化保护活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口述资料采集及书籍出版。通过对老人、艺人等访谈,调查整理村寨民风民俗、语言文字、名人趣事、传唱歌曲、民间美食等活态文化。搜集整理村寨各种书籍、古物、服饰、乐器、生产生活用具、手工艺品等静态文化载体。3.开展村寨文化数字化行动。通过现代图片影像技术对现存古物、村民生产生活情况、节日庆典祭祀活动、歌舞表演等进行记录记载。对资料进行整理、甄别、归档,分析研究提炼,形成一批可视实物和大数据,使村寨的民族文化得到再生再现。重点抓好非遗项目数字化档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深度整理好各村寨特有的文化、濒危失传的技术和文化、即将受损坏古物。(牵头单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责任单位: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档案史志局、县文联,各镇人民政府、三合街道办事处)

(三)村寨乡愁文史展示工程。将挖掘整理的资料和古物在村民中宣传展示,提高知晓率和文化认同感,增强村民文化自觉和自信。1.文化展示场馆建设活动。通过政府支持、社会资助、村民建馆,在民族特色村寨实施文化博物馆(或乡愁馆、村史馆、陈列室、文化室)建设;支持村寨文化长廊、文化广场、歌舞表演场、斗牛场等民族传统文体设施建设,静态展示村史、生产生活用具、民风民俗、民族服饰、民族乐器、民族手工艺品,保存民族民间记忆,为村民提供学习传播传统文化、公共文化空间。2.鼓励引导少数民族将民族语言、歌舞、生产技术和工艺、节日庆典、婚丧习俗融入日常生活,活态展示民风民俗,传承民族记忆。3.鼓励村民自编自展民族文化和文物,支持专家协助村民整理编纂出版民族文化丛书。组建民族民间歌舞队,支持村寨间、民族间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文艺演出、民族歌舞比赛、服饰和民族工艺展示等赛事,通过不同形式展示优秀民族文化。(牵头单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责任单位:县文化和旅游局、县财政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镇人民政府、三合街道办事处)

(四)村寨文化再生工程。1.按照“差异化”发展原则,开展民族村寨文化再生活动。通过专家与村民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以村寨为基础,民族文化为根基,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对民族文化进行二次开发,提升民族文化价值,形成新的文化产品。通过再生行动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内涵、革新其精神、活泼其形式、增强其魅力,让传统民族文化焕发出新气象,重建文化自信。2.重点开展民族古籍抢救整理工作,特别是做好水书等民族古籍的收集和整理归档,梳理收集民族文化习俗、生产生活和节日庆典影像资料,编辑印制成册。3.建立文化工作坊、文创室、培训班,鼓励专家与村民开展民族文化再挖掘、再发现、再提升工作,建立民族文化数据库,形成一批音频、视频和文字资料。4.鼓励国内外科研教学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到民族村寨开展民族文化调查研究和保护开发,全面提升民族文化内涵,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支持县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建民族医药研究基地、民族古籍研究基地、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基地、民汉双语服务基地和民族体育研究基地,打造服务全县民族文化研究和传统知识保护运用平台。5.支持有关媒体人、文化人到民族村寨拍摄民风民俗专题片,开设展示民族文化的网站和APP(牵头单位: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档案史志局;责任单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县教育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镇人民政府、三合街道办事处)

(五)村寨环境治理和形象提升工程。要严格管治民族特色村寨大拆大建、未批先建房屋的问题。在精心设计、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保持特色、注重内涵、因势利导、乡愁浓郁的要求,以自然村寨为单元适度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对民族村寨房屋外立面、屋顶大面积改造的须报经专家委员会论证同意。按照乡村振兴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标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完善村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推进改圈、改厨、改厕、改电工程,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建立村寨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推进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寨公共活动场所。扶持修建一批芦笙场、斗牛场、赛歌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等,进一步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搭建平台,提升村寨形象。(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县环境保护局、县农村工作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务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各镇人民政府、三合街道办事处)

(六)村寨文物保护工程。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民居、人文古迹、寨门、戏台、牌楼、古桥、凉亭、古路桥涵垣、古井古塘、古街古市、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场所等建档挂牌保护,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民居、建筑等进行修缮、改造。建立完善消防设施,完善联防机制,确保村寨文物安全。禁止违法变卖少数民族文物古籍,防止民族古籍商业化和私有化,避免民族文物流失。(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林业局、县消防大队,各镇人民政府、三合街道办事处)

(七)实施特色产业扶持工程。注重民族村寨经济发展延续性,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安居乐业,同步全面小康。1.结合我县脱贫攻坚,实施民族村寨“一村一特”“一村一品”扶持计划,打造一批特色种养植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休闲观光农业和农超对接基地;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项目要向民族特色村寨倾斜。2.结合全域旅游,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廊带,重点规划建设几条“水族文化廊带”“苗族文化廊带”“布依族文化廊带”“葡萄产业长廊带”“黄桃产业长廊带”等,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民族医药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旅游景区建设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有机衔接,让民族文化变成村民致富的“摇钱树”。3.结合旅游商品发展,实施民族村寨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马尾绣、蜡染、银饰等民族民间手工业,加强民族特色餐饮、地域特色食品、纪念品的生产和营销。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业,促进民族商品销售。4.结合快乐旅游,开展民族歌舞表演和特殊竞技活动,通过高品位的民俗风情歌舞表演、民族竞技活动、特色饮食品尝活动,打造民族文化消费、体验与传播的新平台。支持战略投资人到民族村寨保护性开发民俗、民族旅游、民族餐饮、文化创意和康养产业。(牵头单位:县农村工作局;责任单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扶贫开发局、县商务局,各镇人民政府、三合街道办事处)

(八)特色民族村寨保护发展工程。运用现代技术对民族特色村寨流传的歌舞、戏曲、服饰、乐器等民族艺术进行升级、包装、打造形成新的文化产品。按照“特色村寨景区化,景区村寨特色化”的原则,每个村寨选择1-2个最具特色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深度挖掘与保护性开发,高水平打造一批民族旅游村寨,民俗客栈和民族特色小镇,提高三都文化旅游品味,助推三都旅游业“井喷”式发展。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保护性开发,重点推广三都水族铜鼓舞、苗族跺月亮、布依族刷把舞等,并在原有的文艺精品上进一步打磨提升,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民族村寨。鼓励并支持民族特色村寨创办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团体和表演队伍,积极走出去宣传推广民族文化艺术。(牵头单位:县文化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县文联,各镇人民政府、三合街道办事处)

三、实施过程

(一)分类分级建档阶段。按照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要求,通过对全县民族村寨进行实地调查、基层和民族学会推荐、州县政府批准,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民族特色村寨详查,摸清底数,进行甄别、分类、评级,建立“一村一档”档案。根据传统民居保存情况、村寨历史文化情况、资源优势情况,在全县选定符合条件的民族特色村寨,并根据保护开发强度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级保护村寨(详见附件1)。(完成时限:20188月底前)

(二)规划编制阶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指导规划》《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指导意见》《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南州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逐村编制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规划。将“多规合一”改革覆盖民族村寨,推动乡村旅游、文化保护、扶贫开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等专项规划与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做到科学合理、资源整合、依规办事。(完成时限:20189月底前)

(三)挖掘整理阶段。对民族特色村寨进行调查、信息搜集整理、研究和成果出版等,统一设置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标志,实行挂牌保护,并建立大数据平台。按照“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在民族歌舞、饮食、乐器、服饰等方面,对村寨的代表性文化特征进行梳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要制作标识标牌,在村口和保护对象显要处挂出。(完成时限:201810月底前)

(四)展示宣传阶段。建设一批文化博物馆(或乡愁馆、村史馆、文化馆、工作坊、文创馆),打造一批文艺节目进行巡演,借助实物、网站等成型成图展示方式,对民族特色村寨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展示。加大对内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教育动员,使广大村民对本村历史、本民族文化的现状和问题有基本的认知,充分尊重、欣赏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大对外推广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对民族特色村寨特有文化进行宣传推介,加强对外交往交流,切实提高民族特色村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完成时限:20196月底前)

(五)保护发展阶段按照分类分级保护原则,对传统型村寨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对融合型村寨注重新老结合、和谐发展;对创新型村寨侧重修新如旧、特色鲜明。根据各村特色,每个村选择1-2个最具特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提炼,通过政府投入和引入社会资本对特色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形成一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有特色亮点的民族村寨。(完成时限:202012月底前)

四、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成立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工作。成立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专家组,聘请国内外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发展经济学等专家,负责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咨询和开发论证,民族村寨的开发必须充分论证,取得专家组多数人同意。各镇(街道)、机关单位切实加强领导,将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出具体落实措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推动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资金投入。1.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从2018年起,设立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专项资金,根据州级每年安排的资金量,县级按照1:3的比例整合资金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2.积极争取并用好古村落保护资金、对口帮扶资金等建设资金。特别是要以县为主体,整合农业、旅游、扶贫等方面资金,实行多样化投入,推动民族特色村寨优先发展。鼓励县属平台公司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必需用于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确保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使用方向上与上级安排的民族工作任务相协调。3.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介,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要善于借助国际机构的成熟保护技术和资本,借助金融部门资源资本,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资本,借助民间人士、乡贤和同胞侨胞捐资保护民族村寨。

(三)人才支撑。建立由政府、高校、社会等专家、人才组成的高质量、高级别人才库和专家组,专门负责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咨询。每个民族特色村寨至少确定1名咨询专家,在民族特色村寨档案建立、规划编制、项目实施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在项目实施期间入村督导。定期举办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专业培训,加强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督查考核。将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纳入县对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县相关部门目标绩效考核,将本行动方案明确的各项工作任务纳入县人民政府督查程序,由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季抽查、半年考核的方式督办落实。

附件:1. 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名录

2. 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三年

行动计划示意图

3.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特色村寨的级别划分及保护措施


附件1

 

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名录

 

序号

镇(街道)

村寨

民族

级别

类型

代表性文化特征

备注

1

三都县

大河镇

蕊抹村

布依族

一级

传统型

布依族传统习俗

中国传统村落

2

三都县

三合街道

办事处

排烧村

苗族

一级

传统型

苗族水族传统习俗,犁耙节,吃新节,古葬节

中国传统村落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3

三都县

三合街道

办事处

高寨村大寨

苗族

一级

传统型

苗族传统习俗,吃新节,蜡染刺绣、斗牛

中国传统村落

4

三都县

三合街道

办事处

排招村排招寨

苗族

一级

传统型

苗族传统习俗,吃新节,织锦

中国传统村落

5

三都县

都江镇

达荣村羊告组

苗族

一级

传统型

苗族传统习俗,吃新节,斗牛

中国传统村落

6

三都县

都江镇

盖赖村

苗族

一级

传统型

苗族传统习俗,舞蹈跺月亮,吃新节

中国传统村落

7

三都县

都江镇

来术村

苗族

一级

传统型

苗族传统习俗,吃新节

中国传统村落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8

三都县

都江镇

排抱村

苗族

一级

传统型

苗族传统习俗

中国传统村落

9

三都县

都江镇

小脑村

苗族

一级

传统型

苗族传统习俗,古葬节

中国传统村落

10

三都县

都江镇

小昔村火烧组

苗族

一级

传统型

苗族传统习俗

中国传统村落

11

三都县

普安镇

野记村

苗族

一级

传统型

苗族传统民俗,吃新节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12

三都县

都江镇

控抗村

苗族

水族

一级

传统型

苗族水族传统民俗

中国传统村落

13

三都县

都江镇

怎雷村

苗族

水族

一级

传统型

苗族水族传统民俗,水族角斗舞,古葬节

中国传统村落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14

三都县

三合街道

办事处

姑挂村咕鲁寨

水族

一级

传统型

水族传统习俗,手工棉纺织,端节祭祖

中国传统村落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15

三都县

三合街道

办事处

行偿村姑八寨

水族

一级

传统型

水族传统习俗,端节祭祖

中国传统村落

16

三都县

三合街道

办事处

龙台村王家寨

水族

一级

传统型

水族传统习俗,马尾绣,端节祭祖

中国传统村落

17

三都县

三合街道

办事处

牛场村巴卯寨

水族

一级

传统型

水族传统习俗,手工纺织,马尾绣

中国传统村落

18

三都县

大河镇

甲照村甲照大寨

水族

一级

传统型

水族传统习俗

中国传统村落

19

三都县

都江镇

坝辉村

水族

一级

传统型

水族传统习俗

中国传统村落

20

三都县

都江镇

摆鸟村

水族

一级

传统型

水族传统习俗

中国传统村落

21

三都县

都江镇

小昔村党虾组

水族

一级

传统型

水族传统习俗

中国传统村落

22

三都县

都江镇

排怪村排尧寨

水族

一级

传统型

水族传统习俗

中国传统村落

23

三都县

都江镇

排外村

水族

一级

传统型

水族传统习俗

中国传统村落

24

三都县

九阡镇

水各村

水族

一级

传统型

水族传统习俗,卯节(东方情人节)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5

三都县

九阡镇

石板村石板大寨

水族

一级

传统型

水族传统习俗,端节,省级文保抗日旧址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6

三都县

普安镇

高硐村

苗族
水族

二级

融合型

苗族水族传统习俗,吃新节

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7

三都县

三合街道

办事处

拉揽村高寨

苗族
水族

二级

融合型

苗族水族传统习俗,苗族吃新节,水族端节

 

28

三都县

九阡镇

扬拱大寨

水族

二级

融合型

水族传统习俗,霞节

 

29

三都县

中和镇

姑引村

水族

二级

融合型

水族传统习俗

 

30

三都县

周覃镇

塘党村塘党大寨

水族

二级

融合型

水族传统习俗,端节

 

一级保护村寨25个,其中布依族1个,苗族15个,水族14个;

二级保护村寨5个, 苗族2个,水族5个;

传统型村寨25个,其中布依族1个,苗族15个,水族14个;

融合型村寨5个,苗族2个,水族5个。

   

附件3

 

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特色村寨的级别划分及

保护措施

 

村寨 措施

一级(47个)

二级(41个)

依据

传统型和融合型中具有浓厚历史或民族文化底蕴、资源优势明显。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自然族文化底蕴较好。列入省级特色村寨。村寨户数100户以上,传统民居占80%以上且保存完好。

保护

措施

1.对传统民居必须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对新建民居必须严格控制,新建民居及传统民居修缮由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报县级审批;

2.传统建筑、人文古迹、古路桥涵垣古井古塘、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场所等实行县级挂牌保护;

3.完善相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消防系统;

4.对村寨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进行挖掘、研究,特别是民族语言、文字、歌舞、生产技术和工艺、节庆、习俗等的提炼、包装、宣传,将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寨作为示范点,加大投入、打造品牌,重点建设成为民族特色村寨典范。

1.新建民居及传统民居修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批,新建民居必须按照传统风貌进行改造实现新老建筑融合;

2.对传统建筑、人文古迹、古路桥涵垣、古井古塘、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场所等实行县级挂牌保护

3.逐步完善相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消防系统;

4.对村寨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进行挖掘、研究,鼓励引导群众将民族语言、文字、歌舞、生产技术和工艺、节庆、习俗等融入日常生活活态展示民风民俗传承民族历史文化记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